
現代生活節奏快,外食已成許多上班族與學生主要飲食來源。雖然方便,但餐廳烹調油多為葵花油、玉米油、棕櫚油等植物油,這些油脂Omega-6 比例較高。長期過量攝取可能影響體內發炎標誌物(如 CRP)及心血管健康。
外食:隱形脂肪與 Omega-6 攝取
外食脂肪特性與風險
- 油脂來源:炸物、拌炒、湯料或醬料中常含大量 Omega-6 油脂
- 脂肪酸組成:Omega-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占多數,部分油脂含飽和脂肪酸。
- 烹調影響:高溫油炸或長時間反覆加熱容易產生氧化物與微量反式脂肪酸。
- 健康影響:外食蔬果攝取不足,Omega-6/Omega-3攝取比例又失衡,可能增加體內慢性發炎風險。
Omega-6 過量與發炎反應:研究證據
Omega-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(PUFA)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之一,主要來源包括葵花油、玉米油及大豆油。雖然 Omega-6 對維持細胞膜結構與生理功能必要,但過量攝取可能增加發炎風險,研究如下:
外食警訊1|亞麻油酸易促成發炎指標升高
- 研究指出,Omega-6 中的亞麻油酸(LA)在體內代謝可生成花生四烯酸(Arachidonic Acid, AA),AA 進一步轉化為前列腺素(Prostaglandins)與白三烯(Leukotrienes),增加炎症相關標誌物濃度。
- 實驗與臨床觀察顯示,Omega-6/Omega-3 比例過高與血液中 C-反應蛋白(CRP)及其他慢性低度發炎指標升高相關。
外食警訊2|攝取過量omega-6可能導致免疫失衡
- Omega-6 與 Omega-3 使用共同的代謝酵素,過量 Omega-6 會降低 Omega-3 轉化為 EPA 和DHA 的效率,抑制其抗發炎作用。
- 研究指出,現代西方飲食 Omega-6/Omega-3 比例約 15–20:1,遠高於推薦的 4–5:1,長期可能造成免疫調節失衡。
外食警訊3|慢性病需更加留意omega-6攝取
- 觀察性研究發現,Omega-6 過量攝取與心血管疾病、代謝疾病及慢性炎症相關標誌物升高存在顯著關聯。
把握這一原則!協助平衡omega-3、6、9比例
人體脂肪酸主要由 Omega-3、Omega-6 及 Omega-9 組成,比例失衡容易影響健康。那要如何均衡的攝取的好油呢?其實部分的好油來源為深海魚(鮭魚、鯖魚、沙丁魚、鱈魚肝油),富含 EPA(Eicosapentaenoic Acid) 與 DHA(Docosahexaenoic Acid),日常生活如果不常補充深海魚類,則可以再考慮透過魚油膠囊來補充!以下將深入講解如何正確補充好油。
如何健康攝取好油?
- 提升 Omega-3 攝取:補充 EPA/DHA 可降低體內 Omega-6 過量帶來的發炎反應。
- 維持脂肪酸比例:建議 Omega-6/Omega-3 比例約 4~5:1,可透過魚油補充改善外食或加工食品造成的高 Omega-6 狀態。
- 支持 Omega-9 功能:Omega-9 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通常在橄欖油、堅果中攝取;Omega-3 的攝取能協助脂肪酸比例更均衡。
- 攝取方式:每週 2~3 次深海魚,或依個人需求補充魚油膠囊。
外食健康策略
- 選擇清蒸、燉煮、涼拌等少油料理。
- 減少炸物、奶油醬、重油炒菜的攝取頻率。
- 搭配富含Omega-3的深海魚或魚油補充品,有助維持脂肪酸平衡。
- 多攝取蔬菜、全穀及蛋白質,幫助平衡飲食結構。
營養師推薦!外食族必備的魚油怎麼選?
- EPA與DHA比例4:3,濃度85%以上。
- EPA+DHA一天攝取約1000mg即可,依個人飲食狀況調整每日魚油攝取量,或經由醫師、營養師建議。
- 小孩、長輩、孕期媽媽,建議以小顆劑型為主,避免吞嚥負擔。
- 選擇經由國際認證、第三方檢驗、重金屬檢測合格產品。
- 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,補充魚油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。
外食用油與天然魚油的差異
| 項目 | 外食 | 魚油 |
| 來源 | 餐廳烹調油(大豆沙拉油、葵花油等) | 深海魚或魚油膠囊 |
| 主要脂肪酸 | Omega-6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、部分飽和脂肪酸 | Omega-3 長鏈脂肪酸(EPA、DHA) |
| 健康重點 | 能啟動身體的發炎反應,抵抗外來病原體,是一項重要的防禦機制。 | DHA有助於大腦、視力維持健康;EPA則有助調節生理機能及促進新陳代謝 |
| 食用建議 | 建議可挑選較不油及多涼拌、清燉、水煮或是高纖維的餐點。 | 深海魚可挑選鮭魚等,建議一周2-3次,魚油膠囊則是建議每日補充EPA+DHA1000mg。 |
| 攝取注意事項 | 避免選擇高油的飲食,例如炸雞排、炸排骨等,避免油脂及Omega-及Omega-6攝取過量。 | 注意魚油膠囊來源安全,選擇大廠牌及有檢驗之商品,若有服用抗凝血相關藥物或臨近手術期間,不建議補充。 |
FAQ 外食如何吃得健康?常見問題一次看
Q1:外食族最需留意的是什麼呢?
A:因為外食多半是使用大豆油、葵花油等富含omega-6的油脂,加上台灣烹調文化多元,一不小心就會長期攝取過量的omega-6,進而影響體內發炎標誌物,因此除了平常盡量選擇健康的餐點之外,也建議搭配魚油或富含omega-3的食物來幫助維持脂肪酸平衡。
Q2:每天吃魚油膠囊可以取代吃魚嗎?
A:魚油膠囊可補充 EPA/DHA,但深海魚同時提供蛋白質、維生素 D、碘及微量元素,建議兩者搭配。
Q3:外食族如何控制 Omega-6 攝取?
A: 選擇少油烹調方式,減少炸物及重油炒菜,多搭配 Omega-3 食物,有助改善脂肪酸比例。
Q4:魚油膠囊怎麼選擇才安全?
A:除了選擇國際大廠製造的魚油之外,經國際認證、第三方檢驗、重金屬檢測合格都是選擇安全魚油的依據,並依建議攝取量使用。同時,劑量高的魚油也會讓體積較大,對於長輩、青少年孩童來說比較不友善,建議選擇體積較小的魚油並分次補充,或剪開食用,較能長期穩定的攝取。
Q5:除了魚油,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平衡omega-3、6、9嗎?
A:日常生活中想改善高 Omega-6 狀態,除了透過魚油來提高 Omega-3攝取,也可以搭配橄欖油、堅果等食物,來維持體內脂肪酸比例。
Q6:孕婦或哺乳期可以補充魚油嗎?
A:適量補充魚油可提供 DHA,有助胎兒及嬰兒神經發育,通常建議孕初期可以補充,孕中後期可以改使用藻油,另外,不建議接近28週(七個月)開始至臨盆補充魚油,以及若有服用醫師開立的抗凝血劑者,同樣不建議補充。
Q7:備孕族群都吃外食該如何正確補充魚油呢?
A:若備孕族群經常外食,建議選擇高濃度Omega-3(EPA+DHA)且通過重金屬檢驗的魚油產品補充,每日約攝取 1000–2000 mg的Omega-3總量。同時可搭配少量堅果、亞麻仁籽等植物性好油,減少油炸及高Omega-6食物攝取,以幫助調整體內脂肪酸比例、維持健康生理機能。
營養師小提醒
外食族應注意 Omega-6 油脂攝取量,減少高油炸及長時間加熱料理,並增加 Omega-3 食物攝取,如深海魚或魚油補充品,以維持 Omega-3、6、9比例平衡。日常飲食建議以多元蛋白質、蔬果、全穀為主,搭配健康脂肪來源,形成完整飲食策略,兼顧方便與健康,降低慢性低度發炎及心血管負擔。
參考文獻
- Djuricic I, Calder PC. Beneficial outcomes of omega-6 and omega-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human health: an update for 2021. Nutrients. 2021;13(7):2421. doi:10.3390/nu13072421.
- Liput KP, Lepczyński A, Ogłuszka M, Nawrocka A, Poławska E, Grzesiak A, et al. Effects of dietary n–3 and n–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inflammation and cancerogenesis. Int J Mol Sci. 2021;22(13):6965. doi:10.3390/ijms22136965.
- Rutting S, Xenaki D, Lau E, Horvat J, Wood LG, Hansbro PM, et al. Dietary omega-6, but not omega-3, polyunsaturated or saturated fatty acids increase inflammation in primary lung mesenchymal cells. 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. 2018;314(6):L922–35. doi:10.1152/ajplung.00438.2017.
關於本文撰稿專家
.jpg)
立即享優惠
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

